博士新生,一定要“四早”!
与攻读硕士学位相比,攻读博士学位无疑面临更大的学习与生活压力。因此,博士新生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其中,“四早”是笔者的经验与教训,希望有助于同学们的顺利学习和快乐生活。
首先,早日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
较强的原创性和搜集材料、阅读材料、鉴别材料等能力训练决定了一个好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相当重要。同时,论文选题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师生之间因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等不同而出现思想碰撞的磨合期,因此,学位论文选题不可操之过急,甚至出现刚入学则选题已定的现象。反之,写出深度和新意,呈交一份厚实的论文答卷使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必须有一个相对集中且较长的时间,因此,学位论文的选题不可掉以轻心,在时间的把握上必须有比较精准的度,不能出现选题迟迟未定的现象。
笔者以为,在博士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的选题比较恰当。以论文选题为中心,以半年时间争取最大范围地阅读与思考,并与导师进行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使博士生的学习拥有一个相对扎实的基础,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草率定题而使选题日后的可行性受到质疑甚至难以为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以一个恰当的时间将论文选题确定下来,不仅使论文从材料搜集、材料阅读到具体撰写获得一个较为深厚的积累过程,使论文的质量拥有时间的保障,而且,一种安然有序的学习生活心态对博士生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合理、科学地规划学位论文的选题时间是其关键环节。
第二,早日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一篇相对完整且具有一定质量的学位论文是博士生申请学位的基础条件。但是,每年春节回来,当高校下达论文送审的文件时,往往有不少博士生为之烦躁不堪,甚至因此丧失博士学位的申请资格。这一看似简单而基本的要求,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杀伤力呢?一般而言,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庞大性、论述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等使阅读、思考和写作必须拥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论文的写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论文的每一章写作以保证一气呵成为佳,切忌拖沓。因此,笔者以为,对论文写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等认识不足、体会不深是造成博士生马失前蹄的主要原因。
每一篇好文章都是经过多次修改的,对于博士学位论文来说也是如此。为了保证论文拥有一个进行修改的比较充裕的时间,笔者以为,以博士三年级开始之初完成论文初稿最为恰当。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以一年半时间基本完成论文的写作,不仅在时间上可以保证论文的写作质量,而且,余下的接近一年时间可以使博士生获得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从而为博士三年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既是近代传奇杂剧研究的著名学者左鹏军教授经常强调的论文写作时间,也是笔者的经验之谈。二是对论文初稿进行至少三次的修改很有必要,这必须获得至少半年的时间保证。由于论文初稿的写作跨越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论文的第一次修改需要在全文的谋篇布局上下死工夫和大力气,以使论文的继续修改减少障碍,于是显得十分重要。当然,不少学者都认为,“写文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修改文章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此,笔者心有体会,希望同学们可以领略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第三,早日完成学校规定文章发表任务
由于不同高校对博士学习阶段的文章发表的规定存在差异性,因此,笔者试以广东四所高校文学院为例进行探讨。据笔者所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博士生的论文发表并无任何硬性规定,中山大学则要求博士生在一般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暨南大学进行改革后,从原来的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四篇文章减至两篇文章。与以上三所高校相比,华南师范大学对博士生的要求则显得相当高,在CSSCI期刊上发表两篇文章是博士生顺利毕业的必备条件,而且,文章至少在论文送审之前收到用稿通知,否则论文不予送审。同时,必须在论文答辩结束十天内收到文章发表的样刊,否则不予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排除各种人为因素,在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不仅对文章本身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而且,文章从投稿到顺利见刊必然有一个时间流程,长则一年短则半年。一般而言,一篇较为成熟的文章必须获得一定的时间浸润,因此,博士学习阶段质量较高的文章多来自学位论文。博士生若能早动笔、勤动笔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则既可早日完成论文初稿,也可顺利达到学校规定的文章发表任务。其实,即使没有高校的硬性规定,早日将研究成果拿出来发表,占据学术研究的前沿,也是每一位博士生对国家培养所必须履行的任务。
最后,早日确定毕业后的去向
对于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的博士生来说,走向社会,或者以另一种身份重返校园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如果说,残酷的就业竞争是客观社会环境使然,那么,对于每一位博士生而言,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则显得异常重要,而且人是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笔者以为,尽早谋划是博士生走好最后一步的关键。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但是,任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均必须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博士生在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平时要多走动,积累比较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要与导师保持良好的关系。今年,笔者的两位同学顺利当上高校教师,分别得力于导师的推荐和合理利用乡土人际关系。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因此,博士生必须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或从事科研工作,或考公务员,或到企业单位工作等均应以扬长避短为佳,切忌人云亦云。进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当教师,看似风光无限,但若欠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并非一件幸事。
“只有找不到工作的博士,才会到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研工作。”这是当下高校博士生流行的一句口头语,说者唏嘘,听者感慨,均以为这是博士毕业后一种情非得已的选择。殊不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加之不少高校教师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形成进博士后流动站“热”,应届博士进博士后流动站也非易事。因此,假如没有及时联系合作导师,或博士生导师推荐不力,这一最后堡垒也未必稳妥。不过,若是80后的博士毕业生,继续用两年时间集中精力开展科研工作,也不失为一件乐事。笔者一位同学,在博士后的两年内发表近二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今年出站后,如愿留在广州一所全国重点高校任教。当然,对于女博士而言,也可以利用这学习生活相对压力较少的两年,考虑结婚生子。总之,在笔者身边,不乏成功过渡的例子。凡事有得必有失,关键是学会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以上“四早”,从确定论文选题、完成论文撰写、按学校要求发表论文到落实毕业后的人生去向,在有章可循中勾勒出匆匆而逝的博士三年学习生活,在环环紧扣中决定了全日制博士生能否按时毕业。希望每一位博士生,尤其是博士新生可以稳步前行,摘取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耀。
本文来源: 中国研究生;作者 | 张纹华、编辑 | 雅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