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哺乳动物寿命更长是有进化原因的
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约 5.4 岁。两性预期寿命的区别是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出奇地常见,尽管还不完全了解原因。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现在已经揭示了这一现象的进化根源,并详细研究了哺乳动物和鸟类寿命的性别差异。
生物学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定义性——人类的性别概念为这些术语增添了更多的细微差别。在这项研究中,性别由特定染色体的存在来定义。
在哺乳动物中,雌性被定义为有两条 X 染色体,而雄性只有一条 X 和一条 Y。因此,雄性哺乳动物是异配子的:它们的每条染色体都是不同的形状,而不是两条相同的。
另一方面,在鸟类中,雌性是异配子性别:它们有一条 Z 染色体和一条 W 染色体,而雄性有两条 Z。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怀疑这些染色体模式可能是男性和女性寿命差异的基础,新研究支持了这一理论。
该团队由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约翰娜·斯塔克 (Johanna Stärk) 领导,在动物园记录中分析了超过 1,176 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成年预期寿命。
在研究中 72% 的哺乳动物物种中,雌性的寿命比雄性长约 12%。但在 68% 的鸟类中,雄性的寿命比雌性长约 5%。
他们还检查了其中 110 个物种的已发表的野生种群数据,以验证他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发现。
同样的模式出现了,甚至更加明显:在哺乳动物中,雌性优势平均是动物园的 1.5 倍;在雄性鸟类中,优势是动物园的五倍。
如果没有动物园动物所享受的精心控制的饮食和全天候的兽医护理,野生动物的预期寿命差异更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动物园环境中的寿命差距持续存在——捕食、竞争和恶劣气候等其他压力有所缓解——表明性染色体至少是导致一些异配子性别寿命缩短的部分原因。
但并非所有物种都是如此。
“一些物种表现出与预期相反的模式,”说斯塔克。“例如,在许多猛禽中,雌性比雄性更大、寿命更长。”
她和她的团队建议成年人的预期寿命“可能受到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
“虽然我们的结果部分支持异配子性别假说,但仅凭异性配制无法解释这里发现的成人预期寿命差异的变异范围,”他们写.
例如,在非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动物中,雄性往往比雌性死得更早,因为竞争更激烈,死亡风险更大。
同时,许多鸟类实行一夫一妻制,这意味着雄性鸟类的寿命可能更长,部分原因是竞争减少。一夫一妻制物种的雄性和雌性在寿命上往往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而一夫多妻制的物种和具有性别依赖性体型差异的物种往往具有寿命较短的雄性和寿命较长的雌性。
研究人员表示:“即使在环境压力大大降低的动物园中,交配前性选择似乎在塑造哺乳动物和鸟类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注意.
他们还发现,参与抚养后代的父母往往寿命更长:例如,雌性灵长类动物会照顾幼崽直到它们性成熟,因此它们的寿命对于下一代的生存很重要。
总之,这些结果表明,成年预期寿命是动物行为和遗传学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即使环境因素可以改变两性之间的差异程度,但在人口层面上,一些差异似乎总是会持续存在。
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