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 | 数据新闻的算法革命与未来趋向

2018-09-19

概念简析

德国学者保罗·布拉德肖( Paul Bradshaw) 认为,数据新闻“简言之就是一切通过数据处理的新闻”。它将传统的新闻敏感、讲述动人故事的能力与庞大的数据信息结合在一起,使新闻报道呈现出许多新的可能。

从新闻生产方式上来说,“数据新闻是关于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闻工作理念与方法”。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变革,在内容上,数据取代了文字,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 在叙事上,数据可视化呈现取代了文本描述。在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变革背后,操作并实现这一转变的工具,来自新型的信息加工方式——算法。

算法是什么? 简单地来说,它是利用一定的计算公式进行数据处理,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使用广泛。近年来,随着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在进入“算法经济时代”。

数据新闻中的算法革命

传播语境的转换: 从信息传播变为知识传播

现代新闻业的兴起,源自我们对于信息的渴求。长期以来,大众媒介就承担着传播信息、监测环境、对周遭世界的变化做出解释的职能,每天专注着报道海量的信息,但是“浮光掠影”式的报道,并未触及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知识是什么? 代表被系统化、被整理和提炼过的经验、认知和方法,可以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和生活。在强调信息传递的传统媒介时代,“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缺乏知识”。因为随时更新而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报道方式,让我们的信息接收变成了盲目而无效地浏览,认知呈现“碎片化”状态。而数据新闻则通过挖掘海量数据之间的关联规则,寻找连接的意义和信息价值,将碎片化的内容加以整合,形成我们关于某个人物、新闻事件、现象或者社会问题的全局性的认知。

比如财新网所做的《三公消费龙虎榜》《周永康的人与财》,《卫报》所做的《美国各州的同性恋权利》等报道。(朋友们!这都是案例啊!!!记得做笔记!!!这些新的信息加工和新闻生产模式,扩大了我们的认知视角和信息版图。“数据新闻”正是全球媒体应对大数据时代变迁所做出的关键革新,它意味着新时代的媒体必须要经历从“信息传播”向“知识传播”的转型。

英国独立多媒体记者亚当·韦斯特布鲁克预言道: 数据新闻是未来新闻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数据新闻使新闻回归本质: 挖掘公众无暇处理的信息,核实信息,理清信息的内涵后将之发布给公众。”如此一来,“公众将更加文明和富有见识”。

从“信息传播”向“知识传播”转型,要求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做片段式和碎片化的报道,更要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赋予其正确的解释,使受众可以更有主见和有效地思考,从而让“信息”升华为“知识”,帮助受众加深理解、做出准确的判断。

算法改变公共舆论

传统媒介时代,舆论的形成仰仗媒体的议程设置。通过凸显某些话题和事件,形成重要性的排序,它们不能决定受众“怎么想”,但是却能有效地决定让他们“想什么”,为公众舆论提供话题和素材。但是现在我们经常用的说法是“个性化新闻”或者“新闻定制”,在一些新闻APP 上,也许每个人看到的新闻界面都不一样。大众视线所关注的焦点,不是由媒体当天的头版决定,而是被一种所谓的“头条”和“热搜”所控制。娱乐明星的花边新闻取代了国计民生的大事,成为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此外,正如议程设置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和意识形态色彩一样,新闻挖掘和分析算法在回答特定问题时,也会带有某种偏见。当我们搜索某个人的信息时,如果算法提供不友善的搜索项后,本来对他不了解的用户在搜索他的信息时可能会被引到某个特定方向。

因此,算法不仅仅是在预测,还有助于控制用户的行为。算法的建议,一是算法可以猜到用户接下来希望搜索的内容,二是算法将特定选项置于用户眼前,让用户只能从中做出选择。

社会学家威廉·托马斯与多萝西·托马斯说过: “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算法中用到的数学知识最初是“提炼自这个世界,来源于这个世界”,而现在则“开始塑造这个世界” 。

如凯文·斯拉文所言,与其说是一种隐喻,毋宁说是一个预言。他所列举出来的各种与算法相关的现象,间谍策略、股票价格、电影剧本和建筑等,都有可能受到算法的影响和操纵。限高、限速、限重、限量、限牌等等,这些数据的设计,不仅仅出于公共管理的需要,更有可能带有社会偏见和身份排斥的考虑。而被冠以“个性化”美名的服务背后可能隐含阶层和区隔的意味。

过滤气泡与信息茧房

连客观的数据也无法摆脱人类的偏见,收集的数据种类、算法运行之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等,都会受到人类偏见的影响。

比如说,每个人都有身份证,各自对应不同的姓名和社会编码,这些符号和数字可以用来说明我们的身份、民族成分、出生地、出生日期、性别等等。用于机场/车站安检、酒店住宿、消费查验等,虽然我们将其视作例行公事,但是身份识别系统会把其中一些来自特定地区、民族和身份的人单独挑出来,重点检查。因为在它们的算法系统里可能被标注为“敏感人群”。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迅速识别、定位和监控。算法因之成为一种社会控制技术。

现在还有一种大数据控制的手段,将人员、地点、对象和想法等分门别类,建立登记的计算过程,因之也具有了丰富的政治内涵。“头条”“热搜”结果可以买卖,也可以人为干预,成为心照不宣的公关手段; 用算法来干扰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可能比“政治作秀”更有效果,结果更加可控。算法还可以有意识地屏蔽消极评论或者敏感词等。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具有识别和过滤功能的算法,这种形式上的客观性可能有碍社会公平正义,并导致偏见的盛行。所谓的中立性,根本就是一种假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过滤气泡”效应。利用Nara 算法,代表用户不断地判断信息是否有用,通过剔除线上的“杂乱信息”,帮助用户精准定位,节约时间。这就是“过滤气泡”或者叫作“404”( 网页无法打开) 。

另外,因为个性化推荐的广泛运用,它有可能形成“信息茧房”的负面效果。这个概念是凯斯·R·桑斯坦所提出的。所谓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在信息传播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将自己的生活置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从而可能成为“作茧自缚”的与世隔绝的孤立者。我们只能得到自己选择的和令我们认同或愉悦的东西,把自己封闭在熟悉的领域和信息中,造成个人思想和认知的封闭、僵化。如果任由“过滤气泡”和“信息茧房”泛滥,将不利于社会信息的流动和交换,也会禁锢思想、观念的创新、突破和交流。

如学者所预言的那样: “数字化‘茧房’的缺失和数字化记忆的完全开放都是可怕的,它所产生的‘寒蝉效应’甚至会让我们失去坚定地活在当下的能力和勇气。

结语

在原子时代,决定人类命运的是生产方式,而在比特时代,对人类命运起作用的则变成了思维方式。算法是思维方式的技术基础,有什么样的技术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是算法讨论的现实价值。

算法能够为我们节省信息查找的时间,在处理海量数据,整合、对比、筛选信息和得出结论方面的效率无以匹敌,但是却减少了因无法未卜先知而使人生充满探险乐趣和不确定性的迷人魅力。

同时因为气泡效应和“信息茧房”的存在,它可能会强化个人偏见和刻板印象,使自我突破、超越与顿悟成为永无可能实现的泡影。我们依赖算法,相信算法,但须使用有度。无论如何,数据新闻中凸显的人性都弥足珍贵,更值得我们保有和珍惜。

本文来源: 石牌新传考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宝宝起名

本站所有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并给予反馈。
相关期刊推荐
时代报告

时代报告

世界文学 - 省级期刊

中国设备工程

中国设备工程

合作期刊 - 国家级期刊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合作期刊 - 国家级期刊

中外交流

中外交流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

工程技术

工程技术

合作期刊 - 国家级期刊

热带农业工程

热带农业工程

农业工程 - 省级期刊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合作期刊 - 国家级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中国传媒科技

合作期刊 - 国家级期刊

校园英语

校园英语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